01中毒“吐血”证券融资APP
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,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夺位之战,终于到达了顶点。
这一天,来得如此之快,秦王和太子亲自上阵厮杀了。
武德九年三月,太子李建成在府里举办家宴,李世民当然位列其中,哪知喝完酒,李世民便吐血“数升”。
当李世民中毒的消息传到宫中后,李渊亲自上门探望......
很显然,经过这件事情后,李渊算是彻底明白了,自己的这两个儿子的斗争,已经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了。因此,李渊下了一道超级大胆的旨意。
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四月,李渊颁布诏书,让李世民带领兵马撤出京城,驻守洛阳,并在那里行使天子旗帜,统治陕州以东地区,俨然一个割据军阀。
此诏令一出,李世民差点没高兴得跳起来。因为,这道命令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纵龙如海啊,这会儿,李世民连滚带爬从床上爬起来,连假装推迟拒绝这道工序都省了,立即调动兵马,准备快速开跑。
所以时至今日,当初那场家宴到底是太子真下毒,还是李世民的“苦肉计”,已经无从考证了。
展开剩余91%02一步烂棋:状告通奸案
当诏书一经颁布,太子李建成集团一时间措手不及。傻子都知道,这行为根本就是纵虎归山啊?一旦让李世民离京,岂不是更方便他发展势力,招兵买马吗?
于是,李建成拉着李元吉紧急进宫,准备劝说父亲收回成命,把李世民留在京城里。
其实,不用这两个儿子来劝,李渊已经肠子都悔青了。
毕竟,李渊虽然是个和蔼的父亲,但他更是一个皇帝,他深知李世民的秉性与实力,清楚一旦放他走,好不容易统一的国家,必定再一次被分裂。
因此,李建成等人刚刚劝诫,李渊就是顺坡下驴,第一时间收回成命,把李世民留在了京城。
哪知,就在此时,李世民一看空欢喜一场,突然对太子发难,他状告自己的大哥李建成、四弟李元吉与人通奸,偷情对象不是别人,正是李渊的宠妃尹德妃、张婕妤,他们合谋结结实实给父皇戴了一定绿帽子!
那么,李渊听完李世民的状告后,是什么反应呢?
当李渊看到罪状后,第一反应并没有“愤怒怒”,而是一脸“莫名其妙”!
原因很简单,李渊本就对李世民防范颇深,人又还没老糊涂,后宫等级制度相当森严、且人多眼杂,自己的妃子即使再寂寞难耐,也不可能不要命行这等苟且。
再说,即使真的干出这等苟且之事,那也应该是由内臣检举,哪轮到你李世民来上奏。
而且,对于这种罪状,必然需要原告、被告当堂对质。
那么,李世民必须能拿出证据,如果李世民能拿出证据,李渊便可以治他一个窥视后宫之罪;反之,李世民如若拿不出证据,便是栽赃陷害之罪;不仅如此,还侮辱你爹带绿帽子,更是大不敬。
因此,从局面上看,李世民走这一步棋几乎是必败无疑,简直是烂透了!
那么,事实真的如此吗?
当然不是!
让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,李世民的这步棋不叫“自寻死路”而叫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!
这一切,还得从李渊
“说话不算数”
说起。
03太子的狠招“一勺烩”
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五月,李渊收回了让李世民外出驻守洛阳的成命。这让李世民相当郁闷,他只能继续与太子对峙下去。
此时,边境的一场战局,彻底打破了两方势力之间的对峙。
当时,北方突生战火,突厥铁骑突袭乌城,乌城守军被围困向朝廷求援。
乌城,位于今甘肃武威境内,是唐朝北方众多军事防御据点之一,地理位置并不险要。退一万步来说,这个军事据点其实不太重要,丢了就丢了,随时可以打回来。
可是,没有人能想到,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据点,竟然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历史!
原来,当求援信到达朝廷后,太子李建成却表现得异常积极。他拼命向李渊提议,此战让齐王李元吉带兵出征,援救乌城。
李渊接受了太子的建议。
得知消息,李世民手心冒汗,秦王府立即炸了锅。因为,这道诏令几乎就是秦王府众人一起手拉手携手共赴鬼门关的催命符!
要知道,李元吉一旦成为统帅大军的主将,便拥有调拨天下兵马的权利,秦王府的众人如秦叔宝、尉迟敬德、陈咬金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长孙无忌等人必须听令,且无法拒绝,否则就是抗旨不遵,杀你没商量。
可见,太子之所以卖命让李元吉能带兵出征的机会,目的就是要将秦王势力“一锅端”!
还有“
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
,李元吉一旦成为主帅,随便一个由头就能把这些人就地正法,实在不行,分你几个“老弱病残”让你去跟几万人死磕,不信弄不死你?
然后,等李元吉胜利回京,便可状告出征在外,李世民的战将不听指挥,如此一来,李渊自然会怀疑,你秦王到底有何图谋?
李元吉只要在外头把李世民麾下的人挨个处理掉,最后来个死无对证,秦王李世民又如何解释得清楚!
简而言之,只要李元吉带兵出征,那么李世民就算是彻底完了!
略熟唐史的人都知道,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斗争中,之所以总能游刃有余、甚至反攻,依靠的就是因为秦王府的阵容强大,板凳够硬。所以,当李建成这招“一勺烩”的计策一下子让秦王府众人不寒而栗,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......
不过,事情好就好在这样重要的消息,并不是等到皇帝颁布圣旨那天,秦王府的人才知道的。而是,早在圣旨撰写之前,李世民便得知了消息。
原来,当时太子东宫里有一个叫王眰(
dié
)的宦官,提前就把消息报告给了李世民。
很显然,在这场殊死博弈中,李世民的势力发展得更成功,人员渗透得更到位。
历史证明正是这一情报的准确性,最终推动了那场永载史册的玄武门之变的实施。
04釜底抽薪
得知消息后,李世民大吃一惊,他立刻让长孙无忌召集众人,共谋对策。
而实际上,很久以前,秦王府就内定了一套用军事手段夺权的计划,但是,这个办法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且李世民点头同意了,才能实施。
现在,就是那个“万不得已”的时候。
据史料记载,在大家商讨下,一致决定此时便是用军事手段“展现实力”的时候,李世民却在此时非常“不忍”地对众人说道:
“骨肉相残,古今大恶,吾诚知祸在朝夕,欲俟其发,然后以义讨之,不亦可乎!”
意思是:
“骨肉相残,是古今最大的恶行,我知道我马上要大难临头了,可是我还是打算等事情发生后,再去讨伐太子和齐王,这样岂不是更好?”
可见此时,李世民还是希望用“后发制人”这招来解决问题的,这样,他也就不必担了弑兄杀弟的千古骂名。
可是,一听这话,参会众将却不干了!
他们齐齐向李世民表示了必须“造反”的决心!
房玄龄说:“大王功盖天地,当承大业!”
陈咬金说:“大王肱骨羽翼尽矣,身何能久?”
“大王不用敬德之言,敬德将窜身草泽,不能留居大王左右,交手受戮也!”
这个打算撂挑子自己溜的人,叫做尉迟敬德。
“无忌亦当相随而去,不能复事大王矣。”
这个准备跟尉迟敬德一起跑的人,叫做长孙无忌。
最后,尉迟敬德再加了一句:
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,在外者今已入宫,擐甲执兵,事势已成,大王安得已乎!
意思是:
平时畜养的八百多勇士已经进宫各就各位了,行动已经开始,您没有回旋的余地了!
可见,面对这种众口一词、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,李世民只能妥协,同意行动了。
可毕竟是“造反”,李世民心里还是没谱,他决定先占卜,看看此次行动,凶多还是吉少。
哪知,就在李世民占卜之时,他手下一个叫张公瑾的将领,正好进门来,张公瑾看见占卜的场景后,大怒,一把把占卜用的龟壳抢过来,扔到地上,大骂道:
“行占卜之事,那是面对疑难杂症之时,难以解决时才用的,现在起义之事已经毋庸置疑,还占什么卜!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利,难道我们要停止行动吗?”
一听这话,在场的众人立刻醍醐灌顶,于是占卜也不搞了。大家随即开始商量军事行动计划。
据史料记载,此次军事行动,李世民一行人总共准备了三个计划:
第一,在玄武门外设伏兵,直接袭击李建成、李元吉,直接将二人斩首,永绝后患。
第二,如果玄武门设伏失败,就坚守玄武门,入宫控制皇帝,来一个挟天子令诸侯。
第三,如果前两个计划失败,立即突围去洛阳,揭竿而起,在那里举“清君侧,讨逆贼”之旗,直接与李渊刀兵相见。
看完这三个计划,我们不难发现,李世民这边的确是计划周密。但是!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,那就是如何才能让李建成、李元吉二人乖乖听话,去玄武门挨刀子呢?
这个办法,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李世民那招状告太子偷情地“烂棋”!
而对于李渊而言,李世民突然状告太子与嫔妃有染,这件事太荒唐了,自己这个一向英明的儿子,终于忙中出错,犯“糊涂”了,李渊想借机打击一下这个儿子......
鉴于此,李渊立即下旨,让李世民、李建成、李元吉三人第二天入宫,当场对质。
可惜,历史没有给李渊看大戏的机会,这场看似是李世民自寻死路的行为,其实之李世民夺权之路来的遗诏釜底抽薪!
李渊终究是被自己儿子算计进去了!
05李建成的活路
当晚,李建成得知李世民状告自己与后妃有染,第二天需要进宫解释后,他惊惧不已,连夜找到李元吉,商量对策。
李元吉听完,他建议太子:集合兵马,装病不去,以观形势。
可以说,这个建议非常精确。李建成一旦采纳,最后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。
可惜的是,对于李元吉的这条建议,李建成左思右想,最终还是没有同意,他选择亲自入宫。
第二天,也就是武德九年(公元626)六月四日,为了向父皇解释没有与后妃通奸之事,李建成从东宫出发,叫上了居住在隔壁武德殿的四弟李元吉,二人携手走向了玄武门,一条不归之路......
END
感谢您的阅读,关注
@历史苑
证券融资APP,分享更多精彩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股票配资门户_股票在线配资_在线配资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